
經過一年的制裁,俄羅斯經濟怎樣了?
前段時間,俄羅斯官方公布了2022年GDP數(shù)據(jù),負增長2.1%,這個數(shù)字比預想的要好不少,原先普京預計是負增長2.5%,IMF預計是負3.0%,預計負15%以上的機構更是比比皆是。
可以看到,西方的制裁令俄羅斯的確損失慘重,但是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威力,IMF甚至預計2023年,俄羅斯GDP會重回正增長。
具體到行業(yè),批發(fā)零售業(yè)、物流業(yè)、制造業(yè)出現(xiàn)下降,農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、林業(yè)、漁業(yè)、建筑業(yè)、采礦業(yè)、信息業(yè)、國防需求呈現(xiàn)增長。
下降的行業(yè)中,制造業(yè)最為典型,以汽車為例,俄羅斯新車銷量2022年為68萬輛,比2021年的166萬輛下降了差不多一百萬輛,如果計算銷售金額,則少了1390億人民幣,如果新車銷量中只計算俄羅斯國內的產量,那么僅為45萬輛,跌回了1991年的水平。
不過有意思的是,俄羅斯去年二手車銷量卻漲了14%,和新車的銷量慘跌形成鮮明對比,說明俄羅斯人的錢包并不是見底了,而是形勢的不確定,讓大家處于猶豫狀態(tài),不敢大額消費了。
由于西方資本撤離導致的制造業(yè)不振,連帶著拖累了物流和批發(fā),成為俄羅斯GDP負增長的主因。
而在增長的行業(yè)里,農業(yè)是一大亮點,2022年俄羅斯糧食產量大幅增長24%,超過了1.5億噸,出口增長了12%,超過7000萬噸,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。
農業(yè)是俄羅斯這些年來少有的亮點,我們知道,冷戰(zhàn)時期的蘇聯(lián)是一個糧食進口國,最多時需要用一半外匯進口糧食,糧食問題被西方拿捏也成為蘇聯(lián)解體的原因之一。
蘇聯(lián)解體后,俄羅斯農業(yè)狀況沒有好到哪里去,也長期需要進口糧食,2010年時,糧食產量只有區(qū)區(qū)6000萬噸,而俄羅斯國內需求每年至少7000萬噸,要知道,俄羅斯的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,盡管由于地處高寒,質量相對一般。
坐擁比中國還多的耕地,糧食產量卻低得不能滿足國內需求,直到克里米亞事件后,俄羅斯猛然醒悟,開始在糧食問題上發(fā)力,每年投入不低于30億美元的補貼鼓勵糧食生產,同時鼓勵購買國產農業(yè)機械,推出了減免稅收政策。
在一系列努力下,從2016年開始,俄羅斯糧食產量進入狂飆狀態(tài),每年都能維持不錯的增長,從糧食進口國徹底變成了糧食出口國。
到2021年,糧食出口金額已經超過了軍火,成為繼油氣之后的第二大出口類別。
此外,建筑業(yè)完成面積首次超過1億平方米,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,不過我沒有找到具體增長的原因。
好壞參半之下,還有隱患,從下半年開始,俄羅斯油氣產量和收入均開始下降,其中石油出口量三季度下降到日均495萬桶,環(huán)比減少了3.9%,這主要是歐盟減少進口所致。
到了今年1月,油氣收入更是同比減少了46%,再加上財政支出的增加,直接導致俄羅斯出現(xiàn)了久未出現(xiàn)的財政赤字,達到200億美元。
油氣出口收入占俄羅斯財政收入的40%,是最大的財源,如果這一塊穩(wěn)不住,持續(xù)財政赤字的話,有點難搞。
當然,現(xiàn)在歐盟能減少的份額都已經減少了,剩下的其他國家的份額,尤其是中國和印度,大概率是穩(wěn)的,所以油氣收入這一塊也不太可能再大幅度減少了。
最后就是通脹,俄羅斯去年通脹11.9%,被制裁初期一度高達20%,后面逐漸下降,預計今年會回落到個位數(shù)。
由于大部分國家并沒有充足的資源,大部分商品和資源都得進口,因此通脹起來后,就得花更多的外匯購買,導致外匯減少,而外匯減少又進一步打擊進出口貿易,導致通脹更高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。
但俄羅斯和一般國家不同,它的資源很充足,因此并不需要進口多少資源,加上隔壁就是世界最大的工業(yè)國,絕大部分商品供應也不愁,所以未來通脹回歸正常是可以預期的。
去年俄羅斯之所以會通脹,主要是被制裁初期的恐慌導致的,我看了不少在俄留學生拍的視頻,去年3.4月份由于大批西方品牌撤離,商場的確一度空蕩蕩的,但是后面已經逐漸好起來了,說到底這些東西我們都有,俄羅斯國內也能生產一部分。
像可口可樂、麥當勞這些,去年撤離后不久,俄羅斯國內就出現(xiàn)一大堆山寨版,畢竟制作漢堡不是什么尖端技術,要是俄羅斯人覺得國內的山寨版不夠好吃,不夠成熟,我們這有呀,中國國內有一批已經成熟的快餐品牌。
總結一下,俄羅斯過去一年經濟表現(xiàn)有喜有憂,最大的隱患是油氣收入下滑,由于油氣出口的金額較大,無論農業(yè)還是其他產業(yè)都難以短期內彌補,而俄羅斯理論上有兩個辦法可以開源:一是短期內的,更大程度地開放資源。
俄羅斯家里資源有的是,不止油氣,很多礦產資源的探明儲量都是世界第一,我在《俄烏一周年》里說過,中俄在產業(yè)上有很大的互補性。
何況客戶也不止中國一個,資源是硬通貨,其實是不愁賣的,就看俄羅斯愿不愿意賣。
二是長期的,重整制造業(yè)體系,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和稅收。
俄羅斯工業(yè)的問題在于,它依然試圖維持一個完整的工業(yè)體系,但誰都看得出,俄羅斯不是蘇聯(lián),它沒有這樣的能力了,強行維持只會賠本賺吆喝。
比如俄羅斯這些年一直試圖維持客機生產能力,花巨資研發(fā)了蘇霍伊-100,結果根本賣不出去。
正確辦法是融入另一個工業(yè)體系,在這個體系中發(fā)揮比較優(yōu)勢,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合適位置,充當一個供應商,就像日本融入美國體系一樣。
雖然這樣會打擊俄羅斯的大國雄心,但卻是正確的路徑。
以目前的形勢,俄羅斯的經濟基本盤是可以穩(wěn)住,但問題也很明顯,依賴資源而不是制造業(yè),會讓俄羅斯在科技革命浪潮中被拋開,蘇聯(lián)在上世紀70年代還能和西方打得有來有回,進入80年代后,西方爆發(fā)計算機產業(yè)革命,徹底拉開了和蘇聯(lián)生產力的差距,成為蘇聯(lián)失敗的關鍵。
而現(xiàn)在AI為代表的下一次科技革命浪潮已經不遠,俄羅斯如果不能追上,那會再次面臨和當年蘇聯(lián)一樣的命運,可俄羅斯自己明顯不可能領導一場科技革命,唯一的辦法就是嵌入另一個體系中。
未來,俄羅斯大概率會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一部分,這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。
我看網(wǎng)絡上有很多傳言,說俄羅斯如果倒向中國,會成為中國的加拿大,也就是單純賣資源的角色,我感覺這就過于小看俄羅斯了,俄羅斯橫豎也是個工業(yè)國,生產不了大飛機,但是集中資源,生產一部分零部件總歸是可以的。
如果我們從另一個維度來理解美國和加拿大的關系,也許可以對中俄關系的未來有更清晰的認識,加拿大有資源,但是有資源不代表你能開采出來,開采出來不代表你能賣得出去,賣得上價,守著金飯碗要飯的例子多得去了。
加拿大是有資源不假,但資源的開采需要融資買設備,需要技術,開采出來后還得找市場,這些它都沒有,恰好這些美國都有,美國為加拿大提供融資與技術,資源開采出來后,再賣到美國市場。
中俄未來也可能是這樣,我們?yōu)槎砹_斯注入融資、技術和市場,自身則獲得資源的安全,同時俄羅斯還會生產一部分工業(yè)品,作為這個體系的補充,就像加拿大雖然主要賣資源,也有龐巴迪等科技型企業(yè)一樣。
俄羅斯的加入,將是歷史性的,哪怕對普通人而言也是有好處的,中國經濟過去數(shù)十年是發(fā)展了,但絕大部分發(fā)展成果都在沿海,內陸除了少數(shù)幾座城市,總體起色不大。
其中東北和西北發(fā)展不起來,與俄羅斯有直接關系,這一點各方已經論述過許多,這里就不再展開,只要俄羅斯愿意融入中國經濟體系,東北和西北的振興就有了可能性。
之前我們提出過西部大開發(fā),也提出過振興東北。這個想法都是非常好的。但是無奈大環(huán)境不行啊。如果俄羅斯不開放中亞和遠東,我們自己再怎么單方面努力也沒有用。
過去很多年,無論是西部也好,或者東北好,都是大量人口流出,去沿海發(fā)達城市打工。有時候我就會看見一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,說什么,你們怎么這么不熱愛自己的家鄉(xiāng),為什么都要跑到外地去發(fā)展?
有些事情并不是我們單方面內部努力,就可以解決的。
因為俄羅斯不松口遠東,所以導致東北經濟就這樣被鎖死了。過去很多人說什么東北環(huán)境太差,投資不過山海關,總之就是埋汰東北人和環(huán)境都不行。
這其實就是把問題給說反了,東北先是發(fā)展的大環(huán)境,天花板被毛子給鎖死了,所以才導致社會進入惡性循環(huán)的。
你要搞經濟,總得有可以開放的窗口吧?俄羅斯惡意修個橋,堵死圖們江出???,你連窗口都沒有,怎么開放?
同理西部,中吉烏鐵路很早就開始規(guī)劃了,結果一直就沒辦法開始搞。這又是誰在阻礙?中亞國家是一直都愿意和我國交好的,無奈毛子不同意,他們就沒膽子,畢竟俄羅斯控制著中亞國家命脈。
如果這些地方發(fā)展的天花板沒有被外部鎖死,就算營商環(huán)境再差,就算當?shù)仫L俗習慣再落后,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。
只是因為之前發(fā)展天花板被鎖死,讓各方沒有這個動力去改變,這才是根本性的原因。
馬列主義說得好,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。并不是東北人或者西北人不行,也并不是當?shù)剡@個地方不行,而是環(huán)境所致。
本來我們自己再怎么努力,也沒看見進展的事情,隨著俄烏戰(zhàn)爭的一聲炮響,有了解決的希望,也許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趨勢吧。
本來拜登挑起俄烏沖突,其中一點就是為了打斷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進程的,結果沒想到,把俄羅斯逼到墻角后,無意中還加速了,也許,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奇妙吧。
未來,俄羅斯與中國的經濟關系,很可能將類似日本與美國的經濟關系。